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颈动静脉搭桥构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模型

颈动静脉搭桥构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模型的构建方法,通常用于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及动静脉内瘘的病理生理机制。以下是一种基于大鼠的实验构建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颈动静脉搭桥构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模型,研究内瘘狭窄病理机制,探究静脉血管内膜增生的病理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

二、实验动物与材料

  1. 实验动物

    • 选用健康、性成熟的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一般在6~8周龄。
  2. 实验材料

    • 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镊子、显微持针器、眼科镊、拉钩等。
    • 实验耗材:PE管(直径2mm)、5-0缝合线、2-0缝合线、碘伏、棉签、纱布、肝素钠生理盐水(250UI/ml)、注射器(1ml、5ml、10ml)、戊巴比妥钠(2%浓度,用于麻醉,剂量为150mg/kg)等。

三、实验步骤

  1. 麻醉与备皮

    • 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待其完全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 颈部剃毛备皮,使用碘伏进行手术区域消毒。
  2. 分离颈静脉与颈动脉

    • 在颈部正中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颈静脉和颈动脉。
    • 使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颈总动脉分支处,于分支处剪断血管。
  3. 颈动静脉搭桥

    • 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内腔,防止血栓形成。
    • 将PE管套入颈总动脉,结扎套管中段,确保动脉血液能够流入PE管。
    • 将PE管的另一端伸入颈静脉近心端,结扎套管中段,形成颈动静脉搭桥。
  4. 检查与缝合

    • 松开动脉夹,观察颈静脉血流通畅情况,确保搭桥成功。
    • 使用缝合线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注意无菌操作。

四、术后护理与观察

  1. 术后护理

    • 将大鼠置于温暖、安静的环境中,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 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恢复情况。
  2. 观察指标

    • 定期监测大鼠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
    • 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感染等并发症。
    • 定期使用超声影像图检查颈动静脉搭桥部位的血流情况,评估模型稳定性。

五、模型验证

  • 松开动脉夹后,检查颈静脉血流通畅,无渗血现象,即可认为动静脉搭桥构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模型成功。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 麻醉管理

    • 麻醉深度应适中,避免麻醉过浅导致大鼠在手术过程中苏醒,或麻醉过深导致大鼠死亡。
  3. 手术技巧

    • 在分离颈静脉和颈动脉时,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
    • 在搭桥过程中,应确保PE管与血管的连接紧密,防止漏血。
  4. 术后护理

    • 术后应密切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成功构建出颈动静脉搭桥构建动静脉血管内瘘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这种模型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研究、内瘘狭窄病理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