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CCl₄)诱导肝性脑病模型的构建方法通常涉及对实验动物(如大鼠)进行一系列处理,以模拟肝性脑病的病理过程。以下是构建该模型的详细步骤: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
实验动物:
- 选用Wistar大鼠,34月龄,体重150200克。Wistar大鼠因其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理特性,常用于构建疾病模型。
适应性喂养:
- 在实验开始前,将大鼠置于标准实验条件下适应性喂养一周,确保其生理状态稳定。
二、肝性脑病模型的构建
四氯化碳溶液的配制:
- 将CCl₄与橄榄油按一定比例(通常为1:2.5)混合,制备成40%的CCl₄橄榄油溶液。
给药方式:
- 采用腹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CCl₄橄榄油溶液。首次给药剂量为0.5mL/100g体重,以后每次给药剂量为0.3mL/100g体重,每周注射2次,共持续9周。
乙醇自饮:
- 在给药期间,给予大鼠5%乙醇自来水溶液自由饮用,以加速肝硬化的进程。
记录与观察:
- 在造模过程中,定期记录大鼠的体重、外观指标、死亡率和死亡数。
- 密切观察大鼠的行为活动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出现严重异常或死亡的动物,应及时记录并予以剔除。
三、模型验证与评价
水迷宫测试:
- 在实验开始前和第九周(肝硬化晚期)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 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装有25厘米深、(26±1)℃不透明水的圆形水箱中,记录其发现并爬上位于水下1.5厘米处平台(8厘米×8厘米)所需的时间(逃避潜伏期)。
- 若大鼠在120秒内未能发现平台,则将其置于平台上等待60秒后移出迷宫,搜索平台的时间记录为120秒。
- 以模型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值大于对照组平均值加2.5倍标准差为肝性脑病模型建立的标准之一。
脑电图(EEG)测试:
- 在第九周进行脑电图测试,评估大鼠的脑电活动。
- 大鼠在1%戊巴比妥钠(45mg/kg体重)腹腔麻醉下,俯卧固定,安置额枕骨间电极,鼻根部及双耳分别接地线。
- 使用16导脑电图机进行测定,设定时间常数为0.3,高频滤波为100Hz,在安静状态下连续观察10分钟,记录脑电图的振幅与频率。
- 以EEG测试出现典型肝性脑病高幅慢波为肝性脑病模型建立的另一标准。
血液生化检测:
- 在第九周进行血液生化检测,评估大鼠的肝功能和代谢状态。
- 采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剪开胸腔进行心脏穿刺采血,采集5毫升血液。
- 其中1毫升血液置于无热原肝素管中,用于全自动血氨分析仪测定血氨(BA);另外2毫升全血分离血浆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尿素氮(BUN)。
- 以模型组大鼠血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肝性脑病模型建立的又一标准。
病理检查:
- 在第九周处死大鼠,取肝脏同一叶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 肝组织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 以模型组大鼠肝内出现大量纤维增生、肝细胞溶解、弥漫性大片坏死等病理改变为肝性脑病模型建立的最终标准。
四、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
-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
- 注射CCl₄时应准确控制注射量和注射速度,避免对大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动物福利:
- 应密切关注大鼠的健康状况,对于出现严重异常或无法忍受痛苦的动物,应及时给予人道处理。
-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动物伦理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
五、实验意义
四氯化碳诱导肝性脑病模型的构建为研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肝性脑病的病理过程,为深入研究肝性脑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